谁毁了道德

in #cn5 years ago

说现在道德水平普遍低下,伤天害理之事层出不穷,无人否认。但说到何以至此,说到是否应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分歧就大了。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哪些道德丧失了?是谁毁弃了这些道德?

消失了的道德

抱怨世风日下的人颇有一点遗老的味道:“咱前朝的人德性有多好!你看如今变成啥样了?”如此说来,真是失去了一些美德。那么,到底哪些道德失去了呢?

记得游览台北时,看到台北的一些街道竟以忠、义、礼、智、信命名,当时颇为诧异:这不是口号式的宣传吗,在如此现代化的地方,今天还会有人信这一套?在接触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之后才发现,在台湾,忠义礼智信那几个字并非虚言,还真像模像样。

那么看看我们周边,这些东西是否还在?不过首先得说明,这些东西依然重要吗?

在中国,说到道德主要指私德;公德这种东西还有待培育,而且在忌讳公民社会的时代也不便谈公德。私德无非是处理个人与其“直接相关人”之关系的准则,而其核心是所谓人伦大义,即个人在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中所应尽的义务。

古代人首先强调的君臣关系,今天当然不再有意义;但国学家主张将其转用于“上下关系”,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变通。这种人伦义务观念,在适当变通的形式下,扩展到朋友、僚属、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整套行为准则,它们的恰当表述似乎就是忠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尤其是其中的忠义二字。

在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里,上述的传统伦理观念就成了人们的信仰,几千年来,已经凝结在人们的血液中,几乎成了某种宗教信条。古代人“忠贞不二”、“舍生取义”,可不是说着玩的,必要时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古人在履行其道德义务时,并不像现代人所想象的,有一番豪情激荡的高调宣示,不过是近乎本能地履行固有的职责罢了。唯因如此,恪守人伦大义,才成为普遍的行为模式,并非世间稀有之物,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既无关乎圣人,也无关乎经典。

当代人无论如何不再有这种古风了。在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在无需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人们多少有一些模糊的责任意识。若要无条件的自我牺牲,那就绝对是世间的稀有之事。否则,对于道德模范“中国好兄弟”的大事宣传就是多余的了。

至于师生、朋友、僚属之间,履行义务或信守诺言,则早已成为贻笑大方的童话。除了利益上的考虑,你可曾见过朋友之间的无私输诚、上下级之间的忠心用事?一旦利益需要,反脸无情者有之,背信弃义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反戈一击者有之,卖友求荣者有之……。

这类丑行就在我们的周围,大家都已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奇怪,甚至也没有人认为丑恶。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不过是时势使然,在类似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不得不如此的。

我们所丢失的,就是对父母的孝、对配偶的忠、对师长的敬、对朋友的义、对同事的信……。这都是些“旧道德”,曾被我们认为不屑一顾,看作是早已过时的封建糟粕。一旦没有了这些东西,又不免怅然若失,至少一部分古风犹存的人士悲愤至极,不堪回首。

与惋惜于旧道德的丢失相反,高倡主旋律者认为,我们丢失的并不是“忠孝节义”一类的旧道德,而是“无产阶级道德”,是大公无私,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无私奉献,是阶级友爱……。

问题是,我们曾有过真正的“公”吗?有过毫不利己的人吗?在一个自古就缺少公义、公德、公意的国度里高唱大公无私,会造成什么结果,我们已目睹了;唱高调的枭雄如何化天下之公为一己之私,我们也已见证了。人们甚至不好意思再提到大公无私一类的口号。我们所失去的,并不是这些东西,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你怎么会失去你所没有的东西呢!

灾难的缘起

要回答“谁毁掉了我们的道德”这一问题,就不能不追溯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伦理灾难的祸根早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

核心的问题是:普通的、几千年来大体上能够自恰地处理的人伦关系,被代之以你死我活的阶级关系。人类社会存在阶级分化,阶级冲突成为社会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还在马克思之前,就被许多思想家——其中就包括马克思所不屑的基佐、梯也尔——注意到了。

但由此推断:除了阶级争斗之外,社会生活不再有其他内容;阶级对立绝不可调和;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并强化阶级对立来实现社会理想——则完全是现代乌托邦实验的产物,既无任何理论依据,也无任何正面经验的支撑。这种荒谬的理论与实践,造成了骇人的世纪灾难,在中国尢甚。

中国是一个阶级关系发育极不充分的国度。我国古代世袭贵族很少,社会不乏上下流动,科举制尤其冲淡了森严的阶级壁垒,“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非稀世传奇。虽然古代世界远非平等社会,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大体上能够和谐相处,至少能够正常共存。我们从无数古代故事中所得到的“主仆”关系的印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突破阶级差异的友谊、婚姻也并非天外奇谈。

对于一个文明的稳定存续与进化,尽可能淡化阶级对立,绝对是有益无害的,这已为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所证明。历史经验也同样证明了:相反的做法势必恶化社会气氛,无法实现任何真正的社会进步;这一点,中国现代史的事例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在那个不堪回首的极端年代,无谓地强化阶级斗争的国策种下了多少恶果,事例如此之多,已无列举之必要了。值得强调的只是一个事实:纯粹人为制造的阶级斗争,其主要后果并不是两大阵营的对垒,而是发展为如霍布斯所言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这一战争的疯狂、惨烈、荒谬与残酷,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被誉为改革派干将的于光远,恩尽义绝地休掉了他的右派妻子;蒲安修在庐山会议之后,立即提出与彭德怀离婚;刘少奇在其失势前夕,亲自出面给民主党派做工作,解释楸出彭真是如何利国利民,尽管谁都知道彭真正是刘少奇最得意的门生;刘少奇的女儿刘涛,奋起揭发已被指为走资派的父亲;昨天还以“老子英雄儿好汉”自豪的薄熙来,在其父薄一波蒙难之后,立即踏上一只脚,直到踩断其几根肋骨而后已;1970年,16岁的中学生张红兵“大义灭亲”,揭发了其母拥护刘少奇、攻击领袖的“弥天大罪”,亲手将其母送上了枪决犯人的法场;被誉为千古贤相的周恩来,毫不犹豫地签署了对其养女孙维世的逮捕令,仅仅是因为不敢违拗江青的意旨;有党内大秀才之称的胡乔木,1975年成为邓小平的头号智囊,但不久之后就成了批邓的干将……。

以上不过是那个荒谬年代的少数几个镜头而已。这是什么阶级斗争?刘少奇与刘涛、周恩来与孙维世真的属于不同阶级吗?从这类生死恶斗中你看到道德了吗?其中还有一丝一毫让你不胜唏嘘的古道热肠吗?

制造和强化阶级斗争,导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致使全社会陷入了不折不扣的政治灾难。进而,政治灾难又必然转化为道德灾难,人们的道德操守普遍退化,传统伦理规范的约束荡然无存,精神领域成为文明绝迹的化外荒漠。人际关系中充满了猜疑、冷漠、互相戒备与互相敌对,没有任何人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这种意义上的道德退化,又衍生出许多副产品,其中最有害的就是普遍的虚假与伪善。既然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每个人都在戒备所有其他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再可能肝胆相照、互诉衷肠了,有的只是虚情假意、互相蒙骗。这种普遍的虚假大大地加剧了道德灾难。

这就明白了:道德灾难源于政治灾难,而政治灾难源于荒谬的阶级斗争国策。邓小平说得一点不错: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道德的毁灭

但是,道德灾难一定导致道德的毁灭吗?既然道德灾难与政治灾难均源于非常年代的荒唐国策,那么,在人亡政息之后,在经过拨乱反正、重见天日之后,在政治灾难因此而消除之后,道德灾难难道不就随之消除了吗?维持一个正常社会所不可缺少的道德难道不就得以挽救了吗?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与政治相比,道德是一种更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它具有更大的惯性,一旦遭到破坏,更难以复原。

文革后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平复了非常年代的政治动乱;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恢复了经济的常态,并将其推向高速发展的轨道。然而,要恢复已被严重摧折的道德,却至今未见任何成效,谁知道还得耗费多少代人的时间!如果是这样,难道不应得出结论:道德并非仅仅是被摧折了,而是实实在在地被摧毁了呢?

就拿温良品性来说吧。众所周知,领袖特别不喜欢这个,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能温良恭俭让!荒唐岁月里造就了整整一代人,这一代人伴随着残酷的内斗长大,从不知互助与宽容为何物,他们能不在好斗与暴戾中打发余生吗?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呢,下一代人以很大的几率生活在充满暴戾气氛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而学校教育又绝不会告诉他们,来自文革的那种暴戾好斗,不是一个男儿应有的习性,更不是好男儿所应有的美德。他们又有多大的可能比父辈们更文明一些呢?

在全人类中,中国人不算什么道德模范,但素具温良品性,倒是举世公认的。现在看来,经历文革这一劫,温良品性也被彻底毁掉了。

其他诸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轻财重义、一诺千金等等素被崇尚的德行,也由于类似的原因被毁掉了。

现在,已可回答本文的核心问题了。谁毁掉了我们的道德?

是那荒诞惨烈的内斗,是支撑了这种内斗的阶级斗争国策,是主导了这一国策的责任者!

Sort:  

你今天过的开心吗?新人吗?《steemit指南》拿一份吧,以免迷路; 另外一定要去 @team-cn 的新手村看看,超级热闹的大家庭。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1
TRX 0.11
JST 0.034
BTC 64060.81
ETH 3129.62
USDT 1.00
SBD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