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主-13.6, 读经不必看注解 | 月旦评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很多人在遇到古文时觉得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看不懂。我自己上学时也是,最怕和最头疼的就是古文课,所以以前对古文是毫无兴趣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却慢慢喜欢上了古文,甚至有找到了根的感觉。

现在想想当初不喜欢古文,根源是在教学上。上学是要考试的,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将来能答上题,所以就把重点放在了解释古文,很多时候是字面的意思上,而不是古文的那种美,那种背后真正的智慧上。结果把好好的古文弄得索然无味,学生从此对古文失去兴趣,错过了和我们的祖先连结交流的大好时机。当然如果能遇上好的老师,教授古文的真谛,那是幸运的,只是这样的幸运太少太少了。

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和考试体制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知道体制的运作方式却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那至少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做点什么,或如何更好地去应对。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读经典是不必看注解,甚至是不必让人来解释的。对于儿童这自不必说,成人也是如此,理由如下:

  • 除非是作者本人的注解,否则他的真实想法是永远没有人知道的,后人的解释也不过是读者对原作者的理解而已。

  • 后人的很多注解距今已经久远,原著经典则更是久远,很多字面上的意义,甚至字本身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和当时的情景完全不同了,并不一定适合当代的情况。

  •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出来的,是自己现出来的,并没有说是人家教的,也没说是看注解得来的。我想这是有道理的,那个“见”就是“悟”。事实上,文字本身并不是死的,而是有灵性的,如同读一首诗,只有在原诗的意境中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古文也是一样,读原文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段心灵沟通,跨越千年的心灵交流。

  • 如果过度依赖注解,甚至先入为主地认定只有那个注解是对的,而轻率地否定其它的理解,思维将会被局限。其实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角度,只要能从中参悟些什么,能自圆其说,对自己有帮助那就很好啊。

  • 很多人都说每次读经典,每次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我想那“不同”其实是理解的更深一个层次,是提高。这也是智慧和知识的最大差别,知识要求精确,以让人不产生歧义为最好,所以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是能因时、因地、因事而动的,是能以不变应万变的。

  • “不必”并非“不可以”。参考借鉴他人的注解,为我所用,有何不可,只是不必局限于此而已。

或许有人担心会不会因此对经典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果以此指导生活不是糟糕。我想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孔子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人在开始学习、修身之前是要先“正心诚意”的。“心正”读出来的就不会是“歪”的,只有心术不正才会歪,如同读《易经》,会读出君子,也会读出小人,关键全在一个“心”字上。

Sort:  

@biorabbit, 来来,老司机教你怎么写月旦评:坐月子,吃鸡蛋,耍贫嘴,乃 月蛋贫...

你好!请接受cn区点赞机器人 @cnbuddy 对你作为cn区一员的感谢。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6
TRX 0.12
JST 0.039
BTC 70112.96
ETH 3549.99
USDT 1.00
SBD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