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实验模型使复杂问题云开日出---一次橡胶质量攻关的故事

in #cn6 years ago

1972 年 12 月 20 日,我被通知到聚合工段去上班。那里正在讨论质量攻关问题。

这种橡胶已经试验三年多,数百个实验,但用户一直不点头。反馈三项问题。
  1. 橡胶太软,炼胶时粘辊厉害;
  2. 压缩永久变形太大,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3. 严重腐蚀模具。

分子量偏小是共识。按照高分子的一般理论,导致分子量低的原因,一定是原料质量不够好。 罗列出一堆疑点,几乎到处都有疑问,到处都有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却说不清楚。决策是继续提高单体和有关用料的纯度,研究溶剂品种、纯度和产地的影响,研究聚合方法,改进后处理工艺。 交给我的任务是后处理,把胶洗干净,寻找合理的后处理条件。

我静静地听着,初来咋到,没有发言权。我心里想着,数十个变量,不知道还需要花多少钱,试验多少年。

我不说话,从两方面开始工作。第一,按照要求把本职工作做好; 第二,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读书,想问题。

橡胶从聚合釜里取出来携带了未聚合的单体,溶剂等等。粘粘糊糊,刺鼻,活性很强,很毒。 所谓后处理,就是把包裹在胶中的这些东西去掉,最后成为产品。 我得用手将它撕成小块,用去离子水泡上。反复换水,撕胶,检测,再换水,再撕胶,再检测。 水,得由我自己到山上净水车间去取。 左手一只桶,右手一只桶,每天爬上爬下十余次,最后把洗到PH值中性的胶真空干燥, 打样测试,最后包装,发给用户。记录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

我没有发现后处理条件的变化使产品有任何显著的差异,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判断,后处理不是质量问题的关键。我也不赞成把产品质量的原因全归咎于单体质量。自制的单体质量不稳定,某单体的纯度已经达到 4 个 9,反复提纯没有发现聚合产物有显著的差异。我不认为是单体质量问题,而可能是参数设计问题,决定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粘辊,是一种现象,有两种原因,而不是只有分子量低一种原因。粘辊,除了分子量低, 还可能是橡胶本身包含特殊的基团,使橡胶具有附着力。这种基团的含量越多,粘辊越厉害。有些样品就不那么粘。

压缩变形太大,有两种可能性,不是只有分子量低一种可能性。除了分子量之外,硫化工艺,交联密度也会影响压缩永久变形。 交联基团很多,而硫化剂用量太少,硫化熟化度不够,永久变形会大;交联密度太大,结构塑料化,也会使压缩永久变形变大。

腐蚀性,主要的腐蚀物是强酸。这种酸有两种可能性,游离酸和结合酸。游离酸可以被洗掉。 而结合酸不可能被后处理工艺去除,在硫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强酸。交联点越多,放出的强酸越多,腐蚀性越强。

这些分析都指向聚合配方中具有交联功能基团的单体用量。觉得聚合配方存在问题。正常情况下,申请一个实验试一试就解决问题了。实验费用十分昂贵。我是一个外行,不能也不敢申请这样的实验。即使申请,很容易被搪塞。

一种猜测,要变成能被人接受的建议方案,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论据佐证。

我决定查看过往实验记录,全面整理实验数据。数百次聚合实验记录,逐个实验,逐条信息加以整理。埋头四个月,得到了一大堆数据,毫无头绪。大部分实验数据不全,某些数据无效。某些样品不能硫化,没有性能数据。归纳整理,必须有一个模型。必须构造出一个恰当的模型,把问题描述出来,而又能解释现象。 面前的课题包含数十个变量,某些变量之间有交互效应,难以描述出预报方程。即使描述出来,当时,我们没有计算机,也无法计算。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想,既然交联单体含量不一样,硫化剂用量就应该不一样。交联基团多了, 硫化剂用量就必须相匹配才能使橡胶恰当硫化。在梦中,我调整硫化剂用量,忙碌做实验,终于把过去不能硫化的样品硫化了,高兴得从梦中惊醒。早早起来炼胶测试,果然如此。这就提醒我,大系统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也许问题就出在一个子系统中。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我找到了一个最简实验模型,只有四个变量。从现有数据中找到了一些可用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不正交,不能凑进正交表。也不可能聚合出指定参数值的样品,只能近似。把这些非正交的数据看作正交设计的近似,填进一个正交表,一个小时的手工计算,得到了结果,与我的猜测吻合。

用一句话表达我的认识,汇报给苏荫苍老师。他完全同意我的判断,立即协商实施。修正一项配方参数,把实验产物发给用户,用户立即返回意见:“以后就按这个条件生产,同意准备进行国家级技术鉴定。” 产品质量问题解决了,成本还降低了两成。

在另一种新树脂开发课题,我们只用了一个星期,八个实验,成功优化了工艺配方参数。 与化学家们合作再次体验到了实验模型的魅力。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5
TRX 0.11
JST 0.032
BTC 63478.09
ETH 3067.28
USDT 1.00
SBD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