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新 | 月旦评

in #cn6 years ago

如何跟上潮流?标准的答案大概是:切忌简单模仿,务求刻意创新。对于如此壮志凌云的应对之策,怎么能够反对呢?但我却不以为然: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之中,最优先的选择恰恰应当是,首先不妨模仿,不可轻言创新!这看来是最少气概的作法,似乎甚不足取。但从古今中外的经验看来,我认定这才是最可取的成功之道。

能不模仿?

“模仿别人?哼!”自负的人多半不屑于此。人们并不清楚,恰恰是模仿对于人类有最大的意义;许多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智力的长项就是模仿而非创新。甚至可以说,多亏模仿,人类才得以存续至今。只是,大多数模仿行为几乎是不经意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太注意到模仿的作用。
你从呱呱落地起就开始模仿了。如果不是模仿,你怎么能学会说话?幼儿的语言能力既非本能,也不是刻意学习而来,而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地习得。没有人有对幼时学话的记忆,但其间模仿之不可缺少是无疑的。在一个完全没有语言的环境中,你就只能成为哑巴了。“聋必哑”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
自生至死,人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并非仅仅在学校的那几年而已。而学习主要依靠模仿。人们通常不情愿承认这一点,可能出于自负,更可能出于错觉。对于学习过程中绞尽脑汁的冥思苦想,其印象经久不灭,致使人们不免认为,学习就是自觉思考。自觉思考当然重要,而且其重要性随着智慧的增长而提高。但不可忽略,更大量的学习恰恰是在不经意的模仿中完成的,幼童的学习尤其如此。幼童在听、看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读、写、算,完全谈不上多少理解。
中国的古代教育,高度忽略学童的理解,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不应以为这种教育方式一无是处,许多杰出学者就是从这种教育中走出来的。实际上,古代教育在主要依赖模仿这一点上,并非完全不可取。如果你现在手执教鞭面对幼童,不妨大声说:跟我念,别问为什么!也不要总以为自己比孩子高明,能理解一切。你能说清楚,为什么1加1等于2吗?对成人尚且不理解的东西,怎么能要求幼童呢?
你会说,这不过是咿呀学语的幼童的学习方式,对成人来说,早已成为过去。这种误解可能实质性地妨碍你的学习。今天,一个事业有成、年齿已长的人,坐在某个课堂上学习是常有的事,并不蒙羞。此时不妨记住:别太自负,别以为自己能理解一切。如果你老问为什么,你的学习可能进展甚慢。关键之处,穷根究底弄个一清二楚,当然是好品性;但处处如此就不值得了。其实,在大多数事情上,你不妨取地地道道的孩童做法:有样学样!至于为什么应这样,也许日后会自然清楚明白;即使一辈子不清楚可能也无大碍。天下事无穷无尽,你还想事事清楚?该会的会了不就得啦。
成人的模仿可分两类。其一随意为之,并不需要你劳神。其二则是刻意模仿,不免要用点心思。前者偏重于直观的东西,后者主要针对较复杂的事项。
你又会说,在学习中注重模仿,这也罢了,但我现在致力于研发呢。想成大事者,对模仿二字羞于启齿,确在情理中。但终究是一个误区。无论你干多大的事,就算是在打天下吧,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模仿。李世民用兵,还模仿过曹阿瞒呢。当然,并不是事事处处模仿;但处处拒绝模仿,则肯定不足为训。如果你正从事一个创新项目,心中创意勃发,意气盎然,那么建议你不妨在大多数次要事情上,尽可能模仿现有方案,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精力集中用于某个关节点上。如果你有1/10的地方实现了突破,通常就很了不起了。指望百分之百的创新,恐怕非智者所求。

成功之道

因模仿而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最成功的例子,或许就在我们的近旁。
谈及因模仿而致成功,很难绕过日本。中国人对小日本怀有最复杂的感情,是很自然的。历史上,中日两国并无大纠葛;但在现代却结下世仇,过错当然在日本方面。无论有多少恩怨,不能不承认,日本是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那么,其成功之道是什么呢?说日本人如何擅长创新,并非全无道理,只是肯定无人完全服气;但说日本人长于模仿,则无人否认。
乐于且善于模仿,乃是日本人的成功之道。
日本在三个关键的时期,主要依靠模仿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其一是七世纪学习唐朝,实现了急剧的汉化,使日本从一个原始的部落社会,一跃而成为一个具有儒教文明的国家。实现这一跃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孝德天皇于645年启动的大化革新。
其二是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于1868年启动的明治维新,实现了急剧的西化,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跃进到一个高度工业化的近代强国,进入世界列强的行列。
其三是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的主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亲西方改革,使日本真正成为一个“西方国家”,其明显标志就是加入西方富国俱乐部:七国集团。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方国家,竟然成了“西方七强”之一,听起来确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当今世界几乎无人质疑。谁都知道,此处的“西方”,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西方国家意味着具有西方文明的国家。
三次大发展的一个共同点是,日本几乎毫无保留地学习域外先进文明,到了恰如鲁迅所说的拿来的程度。就说日本人模仿汉文化,也足以让中国士大夫惊讶不置。日本人使用汉字之多、汉字书法之不俗、汉语诗词水平之高、对中国古代文献之精通,就是中国的博学鸿儒,恐怕也不能不佩服吧。
以上所述,主要在制度文化方面。至于器物方面,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就更非同寻常了。此处仅提一件事:1545年葡萄牙人将火枪带入日本,日本工匠立即就仿制出自己的火枪。
日本模仿他人可谓神效。只是,这究竟源于意愿之强烈,还是因为能力之超群,就难以定论了。

致败之途

中日较量了两千年,互有胜败,但从时间上看,毕竟中国胜的时候多:儒家文化统治了中日两国千年之久,岂不是明证?可见中国大可不必气短。不过也得承认,在生死攸关的近代化竞赛中,中国却落后一程,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
在面临“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际,因循守旧,或者自以为是,不屑于模仿,乃使我们陷入致败之途。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关键时期,主要因为拒绝学习先进文明,让我们错失发展机会。
其一是乾隆时期,来华的西方商人、传教士与官方使节,带来了完全异趣的域外文明信息,带来了令人大开眼界的西方工业化成果。尤其是1793年英国政府派来了马嘎尔尼率领的庞大使团,急切地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贸易关系。但乾隆以天朝自居,固执地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断然拒绝英使的建交要求,声称“天朝无所不有,无求外人”,根本不将由仪器、枪械、火炮等等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技术当一回事,一概斥之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拒绝。
其二是晚清时期,正当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的时候,中国却不可理喻地一味排斥西方事物。三个典型事例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第一个留美学人容闳(1828—1912),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几经周折,获准组织一批幼童,于1872年带领赴美留学,指望他们成为强国之才。但守旧大臣竟以违背中华道统为由,于1881年硬将这批学童全部召回!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了14.5公里的吴淞铁路以作示范。孔夫子的信徒们大为恐慌,竟然花巨资购得此铁路,然后将其拆毁!1880年代,清政府花费巨资,从欧洲购回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聘请了英籍教官。但清廷却以只会骑马射箭的丁汝昌统率北洋舰队,且以理念不合为由辞退了洋教官,听任这支“土洋结合”的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
其三是1950年代,正当日本全力学习西方迅速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却全面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影响”,实际上拒绝西方文化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明显地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东西,例如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艺术精品。那时,竟然以拒绝西方影响为由,禁止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等,在这些领域让中国整整延误了30年;在实际的经济建设上,也几乎延误了30年。当1980年代打开国门之际,让初次进入中国的西方人士看到了一个“地道的原始社会”。
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无疑是第三次失误。那时世界已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什么是成功之道,什么是致败之途,只要不是完全闭目塞听的人,都已明若白昼。而那时我们的掌舵者,却恰恰是一些昧于世界大势、却又盲目自负的人,不屑于吸取现成的经验,更不屑于模仿他人,决意“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切都推倒重来。这样,当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在一片瓦砾堆上自吹自擂了。
所有人类经验之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
成本最低的成功之道,就是模仿成功之人!
如果万一因模仿欠当而失误呢?即使如此,其损失也低于那种完全自以为是、凭空想象的瞎冲瞎撞。如若不信,不妨检视一下20世纪几次最大的人类灾难,它们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

创新始于模仿

创新与模仿能比较吗?创新实现思想、设计与建造的飞跃,而模仿则不过是拾人余慧而已,岂能与之相比?基于这种思维,就不可能理性地看待模仿了。
对于理解创新与模仿的关系,以下几点认识是基本的:

  • A 任何创新都并非全新,它必定包含许多旧元素,甚至完全是旧元素的某种新组合。在这个意义上,创新也离不开以下古老格言:阳光之下没有什么新东西!
  • B 对于文明的存续,最大量的工作是旧元素的保存、积累与传播,而创新则不是常有的事。就文明的传播而言,模仿是最重要的。
  • C 创新是旧元素积累达到某种临界状态的产物,因此,创新离不开旧元素的积累。

综上不妨说,唯有模仿才是日常的、大量的、无时无处不有的,而创新不过是功夫积累到蓄势待发之际的临门一脚而已。
既然如此,以为模仿不足道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当然,模仿可能且有益的前提是,有先进的或有价值的东西可供模仿。因此,某种开放的环境对模仿至关重要。古代中国人不可能模仿罗马人的作战方法;罗马人也不可能模仿中国人的宫廷艺术。中美洲的玛雅人不可能模仿欧洲的炼铁技术。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普遍开放,与充分发达的全球交通网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的互相模仿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就为创新开辟了道路。那种“关起门来搞创新”的做法,无疑是十足的愚行。
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上,任何创新都必定普世共享。因此,任何势单力薄的个人或小国,都不必去开发代价高昂的技术。那些物质生活与社会环境都领先世界的欧洲小国,可曾研制核武或者探月飞船?
问题是,如果所有国家都效法这些小国,岂不无人创新、都望坐享其成?你就放心好了,不可能的。首先,那些大国为着自身的战略利益,一定会不惜代价致力于创新,俄罗斯就是例子。其次,技术推广即使不是有偿的,也是需要时间的,正是这种时间差,会给研发者带来巨额经济利益。不管怎么说,当今世界的现实是,重大的核心技术开发,几乎完全集中于几个大国或大公司之手,绝大多数国家或厂商,都成为创新的享有者,当然,也成为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新模式的模仿者。这种命运,幸乎?抑不幸乎?
没有在创新的角斗场上一试身手,或许是一种遗憾。但也不至于是最大的不幸。真正的不幸,是那些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小民,被诱使去从事毫无意义的“创新”。1970年代末期,一些在文革中长期休眠的科研院所开始复苏,但国家的开放还没来得及实现,科学书刊资料近于空白,对外人员交流更谈不上。科研人员出于良知总要找点事做,只能凭老的经验加上想象,自立一些研究项目。国门大开之后他们痛苦地发现,这些项目竟然几乎重复了国外早已经历过的研究!这一类的创新,于我们是益乎?抑害乎?

Sort:  

@therealwolf 's created platform smartsteem scammed my post this morning (mothersday) that was supposed to be for an Abused Childrens Charity. Dude literally stole from abused children that don't have mothers ... on mothersday.

https://steemit.com/steemit/@prometheusrisen/beware-of-smartsteem-scam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7
TRX 0.11
JST 0.032
BTC 64579.45
ETH 3101.05
USDT 1.00
SBD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