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想要的战争 | The unwanted Wars

in #news6 years ago (edited)

有一件事,无论老少妇幼,都觉得自己能够插上一嘴:仗打得起来吗?在国际形势险恶的时候,这类议论尤其热腾。对这类问题,很难说有谁的判断特别权威,即使政要、专家也未必总有先见之明。不过,历史总不失为一位富有启迪的老师。那么历史上,人类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呢?“一战”那段历史或许是最值得回顾的。
In nowadays, when we talk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having wars, almost everybody will think nobody wants a war, the chance of have a world war is not a possible. In the sinister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uch discussions have been particularly enthusiastic. For such problems, it is hard to say who is judged to be particularly authoritative. Even politicians and experts may not always have foresight. However, history is always an enlightened teacher. In history, how did humans go to war?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may be the most worth recalling.

尚未远去的大战

尽管历史上战争无数,但在短短的三十年(1914—1945)之内,人类就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让亿万生灵涂炭,那还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人们对于二战比较熟悉,今天还在不断播放着有关二战的影视剧呢。对一战的印象就模糊多了。其实,一战也不过是一百余年之前的事,战祸之惨烈也是空前的,只是中国人的卷入微不足道罢了。

如同二战一样,一战也是由日耳曼人——即德奥两国,二战中它们合为一国了——发动的。仅仅这一点,日耳曼人看来就难以洗刷好战的恶名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访问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时,被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加入奥匈帝国一方,组成同盟国;而英、法、俄、比以及后来的意、美、日则成为战争的另一方,组成协约国。双方在欧洲大陆上展开空前厮杀,后来战火还漫延到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卷进许多国家,其中就包括本来完全置身事外的中国。最无由头的是,日德两国竟在青岛打了一仗。那时的中国人之所以知道一战,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竟然对同盟国宣战,以致后来也名列战胜国之内!当然,中国军队还上不了欧洲战场,只是派了10万劳工为协约国助阵而已。

一战的主要战线是西线,英法比军队在那里与德军对阵;其次是在东线,俄国与德奥军队展开激战。这种阵势,后来在一定程度上被二战复制。与二战不同的是,一战的主战场西线,长时间地胶着于阵地战。这种战法,今天已经难以想象。例如,在1916年夏季进行的索姆河战役中,在5个月内双方投入百多万军队,在仅仅15英里宽的地段上展开惨烈的消耗战,竟造成100万以上的伤亡。开战的第一天,英军就损失6万人,阵亡近两万人,付出如此惨重代价,也只夺得3平方英里的土地。

一战中,卷入的国家多达30多个,协约国的成员就多达27个;人口超过15亿。双方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 多万人受伤。至于财富、精神的损失,更无法统计。灾难之惨重,绝对史无前例。但若与后来的二战相比,似乎又略逊一筹。这当然与两次大战是在很不同的装备水平下进行有关。虽然一战后期也有空军与坦克参战,但其作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德皇威廉也随之退位,一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战败的同盟国当然损失惨重,丧失了许多权益;英法等战胜国经过4年的战争,也元气大伤,即使从战败国那里索取到若干补偿,也在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

无人想要的战争

一战的结局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而且都伤得很惨。那么为什么还要招来这场战争呢?究竟是谁想要战争?
传统教科书的读者,很可能会立即拿出现成的标准答案:是参战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海外殖民地、世界市场与资源,已积累下不可克服的矛盾,迟早必有一战,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只不过是为开战提供了一个借口罢了。这种说法,似乎确能言之成理。后来人们知道,任何一方都没有经战争达到预期的目的;即使英法等国,也因战后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而损失了许多海外利益。但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反驳“争夺海外利益导致战争”这种解释,因为不能要求发动战争者预知战争的后果。尽管如此,“教科书答案”还是解释不了战争的发起,因为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是塞尔维亚想要战争吗?这肯定是最无道理的判断。不错,战争的导火索是在塞尔维亚引燃的,杀死奥匈帝国王储的刺客就是一个塞尔维亚大学生。但塞尔维亚当局对于行刺的策划肯定毫不知情;否则,塞尔维亚的当权者就一定是真正的疯子,居然不顾后果地引火烧身。他们岂不知道,面对不可抵挡的报复,那是十足的自杀行为?

奥匈帝国似乎是铁定想开战的一方了,它岂能饶了塞尔维亚?在王储被刺的情况下,不作强硬反应当然无法向国民交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心甘情愿接受一场战争。当奥皇约瑟夫宣战时,公开表示:“我并不希望这件事发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奥匈帝国的亲密同盟者德国,别无选择,只有紧随奥匈帝国而展开军事行动。但它也根本谈不上蓄意要打这一仗,更不想打一场世界大战。德国皇帝直到最后一刻还在问他的将军们:能不能将战争限制在东欧?将军们还相信可能办得到。没有理由怀疑德皇对自己的将军不吐真言。
至于协约国方面,只是在对手已动手的情况下,起而应战罢了。

总之,虽然不能说各国根本不想打仗,更不能说列强爱好和平;但没有证据表明,有哪个国家——包括德国在内——想打一场全面战争。像希特勒这样的疯子,当时确实还没有出现。于是事情竟然是:
没有任何国家真正想要这场大战。

以上是战争发动时,各国的官方反应。那么民间社会呢?是否在开战之前,各国的民间就已酝酿某种战争的歇斯底里,迫使各国政府欲罢不能呢?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人民盼望战争,政府宣战不过是顺应民意?并非如此。至少,在1914年夏天,从各国媒体看不出社会气氛与以往有什么显著不同,依然是一派太平景象。谈不上什么特别起劲的战争叫嚣,更谈不上战争动员。甚至已经预定于1914年9月在维也纳举行“世界和平会议”。即使已经开战之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袖阿德勒还在说:“我不相信会发生全面战争。”

这样,一场无人想要的大战,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打起来了。

与人们的战前心态相对应,几乎没有人真正预见到大战的来临。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前27年的1887年,有人却几乎神谕般地预告了大战的来临,他就是拥有绰号“将军”的恩格斯。他写道:
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与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30年战争所造成的大破坏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来并遍及整个大陆;到处是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我们在商业、工业和信贷方面的人造机构陷入无法收拾的混乱状态,其结局将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滚落地而无人拾取。
你不觉得这很像一篇战后评论吗?

谁是战争祸首?

战争责任问题更加复杂。确认战争责任有两条途径:法律途径与学理的途径。
法律途径依据战后和平会议的裁决。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本身就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德国应担负全部战争责任!尽管并未如同二战之后一样,在国际法庭上确认战犯并将其判罪。法律途径当然有赖于法学者的中规中矩的规范表述,但它终究只是贯彻战胜者的意志而已。这一方面不在我们的关注之内。

至于学理途径,又有朝野之别。西方关于一战罪责的官方观点,已经体现于和约的表述中,不必再论。至于东方阵营的官方观点,则已定型于几十年沿袭下来的教科书中,其要旨与西方观点大相径庭,基本思想显然源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然一战已被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那么谁挑起战争这件事就不重要了。西方列强的当权者都负有战争罪责,胜败双方就不必区别了。这种观点,在逻辑上似乎能言之成理,在厘清罪责等级上却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最主要的是,人们无法从这种结论中得到什么启示与教训:战争既然只是某种罪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身处此制度中的人,就不必、也不可能考虑什么个人选择了。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余下需要考虑的,就只有非官方学术界的观点了。唯有在这方面,才更有可能吸取已有的人类智慧,并体现人类在战争认识上的进步。但学术界的观点更难统一,人们就只能到多种意见中去各取所需了。

此处当然无法去叙述学术界的各种分析结论。但不妨简述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看法:与其说大战是由某个国家有意挑起的,不如说:
大战是一种愈来愈恶化、逐渐失去控制的国际形势导致的。
简言之,形势导致战争,各国被形势所裹挟,或者无力阻挡形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就没法说战争的具体责任者是谁了。这似乎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似乎又难以置辩。

长点见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战已经十分遥远。但对爱好观察与深思的人来说,一战其实离我们很近,几乎就在眼前。一战前那种高度武装的双方危险对峙的局面,你觉得陌生吗?实在太熟悉了!它也是当今世界的现实。那么,该如何判断当下国际形势的走势呢?我们又处于一次大战的前夜吗?关心这类问题的人,就该温习一下一战的历史了。

我很不愿意使用历史教训这个字眼,因为它被一些从不吸取历史教训的人滥用够了,以致变得令人生厌。但谈到战争,还是不能不考虑历史教训,至少以下几条教训绝不可忽略。

永远不要说什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尤其不要说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真正不可避免的事情本来就不多,否则岂不成了宿命论?对战争这样高度复杂的事物更不要说一定如何如何。“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曾一度成为我们的国家哲学,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开始松动。真的,我一点也不知道未来是否有世界大战;但我确信,断定战争不可避免毫无根据;而且竭力鼓动这种说法,唯有激发备战的狂热,百害而无一利。
也不要说战争一定不会发生。不要以为这是在否定上一条教训,我要说的只是:必定发生与必定不发生都没理由,战争是否发生介于两可之间。永远记住:世事难料!1914年夏季,有几个人看出形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或许很多军人正准备去休假呢。

永远不要轻启战端,即使对于弱小的对手也是如此。奥匈帝国本来不过是想教训一下弱势的塞尔维亚,但是一旦启动了战争,你就无法控制其规模与走向了,最后自身陷入灭顶之灾,岂不悔之晚矣?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91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2015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部,起初未必不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等到麻烦大了,再想抽身就难了。

务必不要高估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战争一旦启动,就会成为一匹脱缰之马。出兵教训塞尔维亚的奥地利,想必认为他国不会介入,战争将很快结束;参与战争的德国,想必可指望英国保持中立,不致出现全面战争;加入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想必认为自己还能依形势发展自由决定进退。它们的预判最后都被战争的进程粉碎了。今天,肯定有一些国家指望通过有限的战争达到某些目标;但你真有本事将战争限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吗?

战争根本不值得颂扬,无论产生了多少战争英雄。德奥等国就不说了。胸前挂满勋章的英法将军们该颂扬战争吗?这何足以抚慰数百万葬身沙场的英法健儿的魂灵!战胜国值得欢呼胜利吗?等待他们的是堆积如山的国内难题。战争造成的问题远远多于解决的问题,战争的辉煌永远都是浮光掠影,如山的白骨才是冷峻现实!

Sort:  

Congratulations @ancient-light! You have completed some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Award for the number of upvotes received

Click on the badge to view your Board of Honor.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To support your work, I also upvoted your post!

Do you like SteemitBoard's project? Then Vote for its witness and get one more award!

Congratulations @ancient-light! You have completed some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Award for the number of upvotes
Award for the total payout received

Click on the badge to view your Board of Honor.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Do not miss the last announcement from @steemitboard!

Do you like SteemitBoard's project? Then Vote for its witness and get one more award!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5
TRX 0.12
JST 0.040
BTC 70884.24
ETH 3570.27
USDT 1.00
SBD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