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当了一辈子:收入去哪里了(三)?

in #teacher3 years ago

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

图片.png

现在回想起来,倘若除去职业之外的收入只论当老师的职业收入,作为老师,在经济上最宽裕的时期,大致在1998年-2002年之间。

这个时候,我的职称上去了。1993年的时候,我晋升了中级职称,1998年,评聘了高级讲师职称。

上了职称相应的是工资的提高。因为结构工资制,我现在已记不清精确的工资额了。只大致记得,在2002年调离原来的中师学校之际,每个月发到工资存折上的工资收入在1200元左右。

还有学校发的福利奖金。

1997年至2002年,是学校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非税收入高,学生食堂的承包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学校领导非常注意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大致在2001年底,当年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王校长在学校行政会议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当年以各种名义发给教职的福利奖金,平均达11000多元。我作为学校最高职称的人员,肯定比平均水平还要高一截。

两项加起来,我的职业收入一年达到了25000元左右。

最可爱的是,在这几年,只见工资涨,物价一点都不涨。不仅不涨,反而降。比如猪肉。1994年,猪肉一下子从2.5元涨到了4.5元,到了1998年,猪肉降到了4元。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2002年底。比如房子装修。同样的装修材料,1994年需要5万元,到了1999年,只需要3万多元。

工资不断的涨,物价不断地降。那日子才过得滋润,过得津津有味。

一年的收入25000元是个什么概念?当年集资建房,130平,毛坯房的价格最好的楼层是5万元,装修与家具添置的价位,中等的是4万元左右。毛坯加装修好,最多10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用我的职业收入来购房,用妻子的收入来过日子,在4年时间内,我就可以做到。

以当年的收入,我的梦想是,在城里的集资房建好后,再过几年时间,就将父母在乡下的房子改建一下。我把意思也给父母说了。父母匡算了一下,在乡下建一栋房子,稍好一点,也只要10来万元。如果是这样的价格,我2005年左右,就能够把乡下的房子建起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年只是做了个白日梦。

2002年,我离开原单位,调至一所高职院校。

2002年到2010年左右,我的工资一直在1200-1300多徘徊。直到2010年之后工资改革,发到工资卡上的工资,才涨到2200多元。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我一直拿的是副教授工资,没去晋升职称。如果早点把职称晋升上去,按当时学校对正高职称的奖励政策,每年的收入可以多拿近2万元。这只能怪自己。

奖金与福利。因为是新晋的高职院校,学校建设百废待举,非税收入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基本建设与教学设施建设当中,不可能像原来那所学校一样可以用大部分来改善老师福利待遇,因而,福利奖金这一块,尽管学校想了各种办法,但直到2006年,才赶上原单位每年12000元左右的水平。

收入不涨,甚至反降。但从2003年开始,各种生活物资开始不断上涨。

猪肉价格在一年时间内,从4元涨到了5.5元,又一路飙升涨到10多元。

最令人揪心的是房价。开始是700多元一平,后来马上涨到了1000多,2007年,一下子又飙到了2000多。而这一年刚刚在小城兴起的高层小区,房价则到了3000多。

各种开支又更多了起来。

小孩读书的学费。这时候小孩已经读初中,从县级市转学到我工作的地级市。为了能够让小孩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将她转学到了一个实验学校,每年的学费优惠价7000元。有时候,还要交一点补课费。

父母年事已高,每年开始要给一点生活费。

而我的职业收入,到2006年,年收入还在2.5万元左右徘徊。2011年,能够开支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直到2015年,还只有5.7万元。

这样一来,我的职业收入,刚刚供我与小孩两个糊口。

这个时候,我却没有了职业外收入。

我以为需要将当时的创作放一放,通过进一步读书与思考后,再来。

这一放就是十多年的时间。

我且不说这是否于我的创作有利。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的稿酬收入,一下子没有了来源。

当然,这只是我缀笔15年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复杂得多。

一个原因是,工作忙了。

2004年到2014年,在学校有了行政职务。这些职务并没有给我带来经济效益,却几乎搭上了我所有的时间。

这些年间,我的工作时间表是,早上7点10准时出门,乘车或者走路去学校,中午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下午5点半或者6点下班后,乘车回家。自己做好晚饭吃了,都得晚上7点之后。

上班时间内,基本没有休息时间。而在周末、寒暑假,加班就是常态。在整整八年时间里,在暑假里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寒假,则需要到腊月二十八才能休息,一般正月初四就得值班。

本来大年初一都要值班的,只是因为我要回老家陪陪父母、去外地陪陪岳父母,其他同事给代班了。

当年学校的加班费是12元一天。加班一个暑假,能够挣700元左右的加班费。如果考虑到来回的交通费,几乎就是白干。

另一个因素是,家里发生了一些情况。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的内心一片烦躁,心沉不下来,业余时间只好以在牌桌上消磨时间来麻醉自己。

当然,所有的客观因素,都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开脱。倘若真正专心于创作,其他任何客观因素都阻拦不了。我自己都可以找例子来证明。

根据与出版社的约定,这部书的编撰费是2万元。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干了这一件事。

更重要的是,我说任何理由都没用。只有结果才有用:在这十多年里,我没有稿费来源。

这些年窘迫到什么程度?

2002年,我刚调至现在所居住城市的时候,这里的多层房房价是700多一平。买一套140平的房子,大致需要10万元。这个时候,家庭的存款大概有3万多。如果把在另一个城市的房子处理掉,加上存款,可以买好并简单装修好一套房子,供全家栖身。

但我们失误了。我们认为,以当年存钱的速度,再过两年,就基本上能够全款买好房。而冷水江的房子,我们还要住。于是决定过两年再买房。

这一拖,就成了蹉跎。

从第二年开始,我所在城市,多层房平均以每年300元一平的速度上涨。到2007年,高层电梯房在这座城市兴起的时候,电梯房涨到了近3000一平,多层涨到了2000左右一平。此后一直慢慢上涨。

而我的收入,除了供给女儿上学的学费,基本上只能供我父女俩糊口。我根本存不下钱来买房。有人说,可以房贷啊。可我没有经济意识,只是傻乎乎地想用自己的钱来购房。

于是买房子对我来说,就成了一个梦幻般的奢望。

记得当年的几件事情。

2004年下半年,学校为了在教育部人才水平评优中能够获得优秀等级,在教师中集资投入到学校基本建设。并号召中层干部带头响应。我把所有角角落落的资金全部集中起来,才勉强凑够1万元,落实了“带头作用”。

2008年,女儿上大学。上学之后,想让她转学到一所更好的学校去,需要转学资金。转出与转入学校都要。大致需要3万元。我腆着脸对一个同学说,我没这么多钱。那个同学只好给我筹了1万元。

后来觉得女儿反正要考研究生,转学没有太大的必要,这笔钱才没花出去。

2011年前,我们一直住在单位的一个两居室里。这年暑假,女儿说,你们要是再不买房,我带男朋友回家,只好在客厅里打地铺了。我们才狠下心,定下了一套电梯房,是单位的指标房,价格在2800左右,比外面买便宜一点。140平,大约要近40万。我和妻子约定,每人出20万。

可我只有不到6万元的存款。没办法,只好借。当时的同事们都对我好,这个1万,那个2万,还有一个学生,我一开口,就借给我3万。

借了五六处地方,还将学校2004年的集资款1万元取了出来,才勉强凑够18.5万。当女儿过完暑假去学校上学,我把她需要的学费打到她的卡上后,我整个家当,已经只有300元钱。加上2013年房子开始装修,欠债就更多了。

借钱是要还的。2012年开始,我慢慢还。为了凑钱,我只好利用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这个月划3万元还人家,下个月又划3万元补进去。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15年。

至于为什么2015年后开始好转,我在前面实际上已经讲过,是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又开始写作了。

再有就是,在离开学校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学校领导考虑到我的实际问题,将我安排到一个目标管理单位,按学校规定,我一年可以多得近2万元钱,加上上课、值班的补贴,那些年每年可以比其他岗位多得3万元以上。

几项算下来,从2015年开始,我每年的收入,平均要多7万元以上。算到2019年吧,总计数就多出了30万元。而我的工资收入,2015年只有5.7万,2016年6.5万。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

更加令人高兴的是,2016年工资改革,收入有所增加,尤其是2017年新校长到位后,痛感学校教师收入太低,向市委政府争取将所有按政策应该发给教师的收入逐渐落实发给教师,我的职业收入开始快速上涨。当年除了新增的工资,还增加9000元的津补贴,2018年新增津补贴达到14000元,2019年达19000元。根据我个人纳税软件显示的信息,2019年,我的职业收入全部加在一起,已有将近15万元,扣除五险两金,发到个人工资卡上的工资,也有11万。当然,这是加上我在新部门按学校规定增加的收入。

再加上女儿2015年研究生毕业工作了,花在她身上每年2万元的开支省下来了

在快要退休的时候,日子总算好过起来了。前两年,我个人投入20多万,与妹妹一起,在老家建了一栋新房,在父母八十岁高龄之际,终于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最后说点感想。

首先,教师的工资收入,只能保证家庭的温饱。如果一个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没有家庭的资助,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他想买房结婚,基本上是一个幻想。因此,年轻人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当老师。即使来当老师,也不安心。
他们也有一个建立一个温馨家庭、过上幸福日子的中国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年轻的老师们,大致选择两条道路。

第一条,离开。在我所在的部门,有好几个聘请的老师,干那么两三年,要么考公,要么离职去做能够更赚钱的工作,即使这个工作必须风餐露宿也义无反顾。

第二条,兼职。有自己开公司的,有给外单位提供服务的。而且往往以兼职为主,学校的那份工作,几乎就成了一份鸡肋。

还有就是打学生的主意。个别人胆子特别大。以各种名义、各种名目,从学生那里收取费用,能够还则还,不能还了,拆东补西,甚至以各种借口抹掉。这种人不多,但影响特别坏。

但毕竟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兼职。那些打学生主意的,更只是极个别。因此大部分老师都只能依靠一份职业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年我们学校组织教职工集资兴建教师公寓,相当一部分当了几十年教师的,凑不齐一套房款。

与我当年的境遇一样。

其次,教师的待遇,决定了教师的素质。

这个我不多说,会得罪人。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年轻教师中,女性越来越多,即使是高校,也大多是女性一统江山。大家的一个想法是,女性当教师,稳定,尤其对家庭、对儿女的培养,有好处。因此,不乏一些优秀的女性,走进了教师队伍。大家可以去注意一下公开报道的高校各项教学比赛,那些获奖者,多是女性。男性则大多不愿意当教师。即使当了老师,也多是“一兼多能”,并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

而教师队伍清一色女性,对下一代的培养,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

最糟糕的是,因为收入低,很多教师不能一心一意专心教育教学事业,更多的时间,是在考虑家庭的收入能否保证家庭的开支,想来想去,只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教育就吃教育。

坦率地说,这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这个我也不多说,说多了,会得罪所有的老师。

回到标题吧。标题说,教师做了一辈子,收入去哪里了?以我的感受,不是收入去哪里了,而是那收入本来就很可怜。

本来就没有啊,何来的收入去哪里了?

要想获得收入,就必须到这个职业之外想其他办法。

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却忘记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必须教师。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更可怕的是,如果教师为了糊口而将金钱作为师生交往的重点,那么耳濡目染之下,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也会习惯性地以金钱来衡量各种社会交往,长此以往,整个社会风气,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只剩下金钱关系了。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有越来越浓的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了。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文化,那我们所谓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7
TRX 0.11
JST 0.030
BTC 68988.65
ETH 3774.14
USDT 1.00
SBD 3.43